個資保護 . 淺談思維

淺談個資保護

  2023年台灣網路使用者總數已達2,168萬人,相當於全台 90.7%人口,且有60.3%的網路使用者皆有線上購物的經驗,網路使用者增加,網路購物成了詐騙集團的下手目標,電商品牌也因而屢屢傳出個資被竊、顧客遭詐騙的消息。

  詐騙集團不僅在電商平台,也會在社交平台、企業、團體組織等多方竊取個資,再將資訊拼湊整合成完整顧客資訊;接著串改電話以+號開頭的來電,假冒商店客服、銀行行員、勞健保單位等,利用話術降低顧客戒心,再連哄帶騙地向消費者取得資訊,進而讓消費者陷入詐騙陷阱之中。科技日新月異,駭客、詐騙集團手法防不勝防,要如何避免個資外洩,落入不肖份子手中,是政府也是企業團體的重要任務。

  個資有哪些需要保護:自然人之姓名、出生年月日、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、護照號碼、特徵、指紋、婚姻、家庭、教育、職業、病歷、醫療、基因、性生活、健康檢查、犯罪前科、聯絡方式、財務情況、社會活動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,都列在個資保護的範疇中,另外特種個人資料,如醫療、基因、性生活、健康檢查、犯罪前科等,非在特定情形下,不得蒐集、處理或利用。

  為落實個人資料保護,避免所蒐集的個資洩漏或遭竊,損害到民眾的權益,內政部從110年開始針對指定政黨及全國性民政財團法人、宗教團體、祭祀團體、殯葬服務業、地政類、合作及人民團體類、警政類、營建類、移民業務機構等非公務機關,分別訂多項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管理辦法,以強化非公務機關對個資的監管責任。

  依據個人資料保護法的授權,內政部指定業別修訂相關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管理辦法,為的就是促使各指定業別就所蒐集的個人資料有適當內部控制措施,建立個資外洩通報機制,同時也明定重大個資侵害事故發生時,應採取通報方式SOP,主管機關在後續也要進行行政檢查措施。

  政府近年開始立法來保護台灣人民的個資了,期望國際四大社團、宗教團體、社福法人等落實個資保護,避免通訊錄以紙本公開發放導致資料外洩,確實保護同濟會成員的個資,並減少紙張浪費,落實環保理念以保護兒童的未來。在此分享到同濟之聲致每個分會會員之所屬企業,不論企業或團體,也要開始檢視流程是否符合規定,以保護人民的個資安全,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。

因應個資法修法草案與行政檢查,組織應建立個資管理制度

刊登至CIO雜誌2025年2月份

© 2024 社團法人台灣個資保護促進協會 | 版權所有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